绮乐网

上党八音会:历史的音符,文化的传承

吕颖热点

上党地区的八音会,历经千余年的沉淀与发展,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在这片土地上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赵、魏、韩三晋时期的民间歌谣与音乐盛行,为八音会的萌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秦汉时期,国力强大,宫廷音乐与庙堂音乐相互借鉴,丰富了音乐内容。汉时的鼓吹乐,以其热烈奔放的节奏和高亢宏亮的音响,为八音会注入了活力。这种音乐形式后来经过宫廷的加工,成为“皇门鼓吹”,并逐渐流入民间,成为民间婚丧嫁娶等场合的重要助兴方式。

唐代,乐舞演奏有了“正、散、雅、俗”之分,其中“散”乐即民间之乐,与八音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玄宗李隆基精通音律,大力提倡民间音乐,为八音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宋金时期,上党地区的民间音乐更加繁盛,配伍也近似现今的八音会,各种舞楼(乐楼)的出现,更是见证了当时音乐活动的盛况。

明清时期,八音会正式形成。这时,民间已有各种曲谱流传,乐户也更加活跃。长子县西南呈的铜乐器生产作坊就是清初创建的,为八音会提供了丰富的乐器资源。

上党八音会:历史的音符,文化的传承

八音会的艺术特色鲜明,既有“文吹”的细腻,又有“武吹”的震撼。在演奏中,吹打轮击的形式使得观众既能欣赏到高超的吹奏技艺,又能感受到击鼓者的精湛技艺。这种音乐形式不仅融汇了宫廷、庙堂、戏曲、民歌等多种音乐精华,还形成了特有的随和大气和良好的底蕴。

历代乐人们在发展八音会的过程中,始终坚守一条原则:强化本体所特有的“高亢、激越、热烈火爆”的音乐特色。这使得八音会能够常奏常新,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其乐器配备的不断增加和创新提供了动力。

可以说,上党八音会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标签:上党八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