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乐网

脍炙人口:美味与诗文的赞誉之源

詹昌教育

美味佳肴,人人称赞,这便是“脍炙人口”的现代涵义。这个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美食的,脍指的是细切的肉,炙则是烤熟的肉。两者都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因此,“脍炙人口”便被用来形容那些广受好评的诗文或流行的事物。

脍炙人口:美味与诗文的赞誉之源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王定保的《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其中提到,李涛的诗篇中有一句“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脍炙人口”。

然而,这个成语背后还有一段更深的故事。它源自《孟子·尽心下》中的一段记载,讲述的是曾参和他的父亲曾晰的故事。曾晰生前喜欢吃羊枣,这是一种野生的小柿子。曾晰去世后,曾参因为孝顺,竟然不忍心再吃羊枣。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到,脍炙和羊枣哪个更美味?孟子回答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进一步问道,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孟子的回答是,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而羊枣则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这个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是,尽管人们都有共同的喜好,如脍炙这样的美食,但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曾晰对羊枣的喜爱。因此,“脍炙人口”这个成语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和认可,也体现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个性。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赞美也是对优秀诗文的称赞更是对每个人独特性的尊重。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尽管我们都有共同的喜好但我们也应该尊重和欣赏彼此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