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乐网

风筝背后的沉重:鲁迅与自我救赎的阅读启示

元超教育

鲁迅的自省与风筝的哀思

风筝背后的沉重:鲁迅与自我救赎的阅读启示

在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往往能读到他对于早年过错的沉重心情。这种沉重,源于他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的精神品质。他知错必改,对待自己的过错严肃认真,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在《风筝》这篇文章中,鲁迅提到:“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里的“春天”其实指的是小时候有风筝的故乡的春天,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所以说“久经逝去”。而当鲁迅在北京看到风筝时,他不禁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仿佛那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这种情感的流转,展现了鲁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在描述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中(即第3、4段),鲁迅将自己对弟弟的残酷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残酷不仅体现在对弟弟的风筝的破坏上,更体现在对弟弟精神的虐杀上。这两段文字隐含了鲁迅对弟弟的同情,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深深自责。这种自责和痛苦,贯穿了整篇文章。

在文章的末段,鲁迅提到“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这是因为他想要向弟弟讨取宽恕,但弟弟却已经全然忘却。弟弟的精神被虐杀却不自知,这使得鲁迅沉重的心情无法得到弥补,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鲁迅无法预料的,也是他无法把握的。

在第一段的末尾,鲁迅提到“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里的“惊异”是因为在北京的冬季竟然放起了风筝,而“悲哀”则是因为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的一幕。这种悲哀源于他无法弥补过去的错误,使得这种沉重的心情一直伴随着他。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为后文对风筝事件的描述和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对于过去的深深悔恨和悲哀。这种自省和悔恨,使得鲁迅的文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标签:风筝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