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乐网

古代僧人的饮食禁忌:不沾荤腥的背后原因

茅雁生活

在古老的佛教传统中,僧人们遵循着严格的饮食习惯,其中“荤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最初,“荤”并不是指肉类,而是指气味浓烈的蔬菜,如葱、蒜、韭菜、洋葱等。这一术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白居易的诗作《斋戒》中的一句:“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值得注意的是,“荤腥”中的“荤”在古代的发音是Xun。

在佛教的源头,荤食的定义并不包括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肉类。相反,它主要指的是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蔬菜,例如大蒜、小蒜等。据《楞严经》记载,佛教中的五荤包括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茗葱。这些荤食生吃会增加嗔恚心,使人易怒;熟食则会引发淫欲,令人多欲。

在南传佛教的传统中,僧人是可以吃一些肉类食物的。但是,在《梵网经》中有明确的规定:“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怀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当佛教传播到中国后,一些戒律得到了修改,其中就包括了禁止吃有知觉能力的有情众生,这也被等同于杀生。因此,除了密宗外,大部分北传佛教宗派都不允许食用肉类。

然而,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下,僧人是被允许吃荤的。这被称为“开戒随喜”,但是这种情况下的条件必须完全成熟,而不能被用作随意杀生的借口。在《本草备要》中,对慈葱、茗葱和兴渠进行了解释:“慈葱,冬葱也;茗葱,山葱也;兴渠,西域菜,云即之荽。”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兴渠指的是洋葱。

古代僧人的饮食禁忌:不沾荤腥的背后原因

在现代的理解中,“腥”才是指肉类。但在佛教的传统里,“荤腥”的定义远比这要复杂和深远。它不仅仅关乎食物本身,更关乎修行者的内心状态和道德选择。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的哲学和伦理观念,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宗教如何影响了其信徒的生活方式。

标签:古代僧人不沾荤腥